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显示,未来一周,江南大部、华南等地将继续出现35℃至37℃的高温天气,江南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至40℃。
不仅是在我国,一些专家认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全球高温纪录今年可能将多次刷新。
如何通过绿色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今天上午,当记者联系上温州市苍南县沿浦镇老农技员陈诗凯时,他欣喜地报告了一则好消息——浙江省首例红树林碳汇交易在苍南县落地。苍南县沿浦镇人民政府和远景(苍南)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转让沿浦湾红树林10年碳汇总量。
而助力完成此次红树林碳汇交易的正是陈诗凯。陈诗凯告诉记者,红树林能够捕获与储存大量二氧化碳并永久埋藏在沉积物里,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蓝碳(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沿浦镇,当湿润的海风拂过,上千亩红树林随风舞动,一片生机盎然,为海岸线筑起一道景色宜人的绿色堤坝。7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片红树林是2016年种的,现在长得多好。”作为这片红树林的创造者,陈诗凯指向那一片绿,“走近滩涂,还能见到一群群虾、蟹、滩涂鱼,一副热闹景象。”
陈诗凯介绍,早在20世纪60年代,这里曾引种红树成功,建成3米多高的红树林约7公顷。然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树林湿地逐步被养殖塘取代,滩涂生态环境处于严重的退化状态,养殖业面临严峻的困境,迫切需要开展整治工作。
2015年起,为修复沿浦湾海洋生态,在浙江海洋大学教授的提议和指导下,陈诗凯选择种植较为抗旱的红树林品种“秋茄”,经受几轮极端天气考验,沿浦湾种植的红树林仍保持着良好的生长态势,这也为之后的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
“村民祖祖辈辈靠着浅海滩涂养殖生存。收回滩涂,那就是断了渔民的生路。”陈诗凯说,经过宣传,绝大部分村民理解了政府的决策,“极少数当时不支持的,我们通过红树林种植高潮区位置的现况与种植红树林后的模拟照片对比宣传,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可以说是破釜沉舟吧。”
随着沿浦湾的红树林蓬勃生长,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百姓的顾虑也就随之而散。
2016年,陈诗凯带领大家在沿浦湾种下750亩红树林。随后,又在沿浦湾东侧养殖塘的防潮堤层外侧开展红树林种植行动,新种植红树林100公顷,并构筑滨海管护廊道约4000米,与原有的100公顷红树林斑块连成一片,形成总面积约2000亩的红树林湿地。
在此期间,陈诗凯还建立管护团队,分别组织实施幼苗保护、互花米草清除、病害防治、垃圾清理、及时补苗等工作,累积清除互花米草380余亩,治疗虫害90亩,清理垃圾近500吨,补苗80余亩。
除了看得见的变化,干净的海水也滋养了沿浦镇的养殖业。在沿浦,有大量村民以赶海和养殖紫菜为生。在坚持红树林保护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计,也成了陈诗凯的考验。
为了促进村民增收,陈诗凯还提出发展林下经济,首推“五个千亩”建设,即建设千亩滩涂大型底栖生物增殖与开发利用基地、建设千亩蛏子与泥螺苗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千亩海蜈蚣粗放化增殖与有序采捕基地、建设千亩弱碱地稻蟹生态混养基地、建设千亩紫菜海带全产业链养殖基地。该模式有效提高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同时也反哺了养殖品质,实现互惠双赢。
近两年,陈诗凯又做起碳汇“生意”。从2022年9月30日,助力完成全省首笔渔业碳汇交易,到今年3月2日,通过厦门产权交易平台,助力完成3笔近4000吨碳汇交易,再到近日助力完成全省首例红树林碳汇交易,他不断探索建设“蓝碳”交易平台,发挥红树林固碳储碳经济价值。
陈诗凯相信,未来,这条“绿毯”还将沿着海湾继续伸展,不断擦亮“中国北缘最大的海湾红树林生态湿地”金名片。